宜山镇
|
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
地理位置 宜山镇地处苍南县东部,俗称江南平原中心,距县城15公里,宜山镇镇政府驻地球新路。辖27个村、8个居民区,人口40910人。宜山镇东面与龙港镇、仙居乡接邻,南与望里镇、新安乡毗连,西与云岩乡、龙港镇江山办事处接壤,北与龙港镇平等办事处交界。宜山镇总面积12.9平方公里,其中平原11.31平方公里,山地0.27平方公里,水域1.32平方公里。境内地势平坦、土地肥沃,河渠交错,为平原水网区,气候温暖湿润,年平均温度17.9°,年降雨量1639毫米,日照1819小时,无霜期296天,宜水稻等作物生长。
建置区划 宜山以山得名,远在唐代宜山已成村落,山麓的广福寺为唐咸通年间(861~874)建。宋时称泥山镇,清乾隆时改称仪山,属25都。1909年宣统帝即位,因避溥仪讳,改名宜山。民国初年设宜山镇。1949年解放后建政时沿用旧名。1958年公社化时,称宜山公社管理区,1961年称宜山公社,1964年,浙江省人民政府曾颁布为建制镇,1969年“文化革命”期间又称宜山公社,1981年12月恢复宜山镇。1992年区域划分中,将铁龙乡划归宜山镇,1993年10月将原属新安乡的芙蓉村划入宜山镇。2005年,又将原属江山乡的后垟增、梁宅二村划入宜山镇。
2011年,镇政府驻球新路,辖8个居民区,27个行政村。 球山、龙头、仁寿、前垟、站前、东兴、兴龙、环球。 严处、吴家库、朱处、甲第、上黄、下黄、林梁、宜一、宜二、塘西、东店、八岱、东跳、谢垟底、张北、张南、上水门、陈家寺、前河蒋、珠后、珠西、珠东、芙蓉、水亭、梁宅、浃中堡、后垟增。
经济发展 镇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按照 “优产业、重民生、筑和谐、强党建”的总要求,审时度势谋思路,凝心聚力抓发展,在产业优化升级、城镇化建设、城乡统筹发展、和谐社会构建和基层基础夯实等方面狠下功夫,扎实推进宜山经济转型、城镇转型、社会转型,全镇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。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6.8亿元,同比增长19.58%,财政总收入10743万元, 同比增长33.83%,农民人均纯收入 10165元,同比增长18.68%。 纺织之乡 宜山素有“纺织之乡”的美称,所产土布古称筒布,历史悠久,相传明时就有“田种禾,地种棉,男耕女织”之记载。清代家家户户置有手摇纺车和布机。抗战时期,“洋布”来源中断,于是筒布销量曰增,不仅在苍南县内销售,浙、闽、赣各地购买者纷至沓来,宜山逐渐成为浙南一带最大的筒布市场,民国28~30(1939~1941)年,土布市场成交额在3万米以上,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。解放后,1952年,经浙江省商业厅批准成立宜山土布交易市场,后又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,市场消失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土布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,尤其试验成功腈纶边角料再生利用后,腈纶纺织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。宜山镇办起腈纶纱市场,经营纱、衣裤等再生纺织品,1981~1985年,年成交额1.8亿元。1992年后又在张南村创办再生棉花市场,年销量3万吨,营业额8600万元。2000年后,纺织业迅猛发展,宜山镇85%的劳动力从事纺织业生产,产品逐渐转向花边、手帕、毛巾毯、蚊帐等适销品种。近年来,再生纺织业是我县重要传统行业之一,涉及全县12个乡镇,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,并形成了以宜山为中心的纺织业块状产业群。其年工业产值达到近145亿元的规模,共有上下游再生纤维企业8514家,各类机器设备2万台。据初步统计,仅宜山镇每年再生纤维加工产量就相当于375万亩棉田的年产量,也就是说,宜山纺织业每年为国家节约了375万亩的土地资源,是典型的循环经济。 工业经济 20世纪70年代初,宜山镇办企业有纺织、猪鬃、花炮等40个企业。此外,国营企业米厂、酒厂和县大集体企业鞋厂、花边厂、水泵厂也设在境内。至90年代,企业解体,代而取之的是一批新兴的独资或股份制企业。1993年,全镇工业总产值2.0398亿元,较之1992年增长36%,年产值500万元企业4家。进入二十一世纪,2001年,全镇基本形成纺织业、针织业、搪瓷三大工业主导的经济格局,加大工业投入,不断提升传统产业,做强“舒尔丹”、“追鹿”、“绅门”等产品品牌。至2005年,宜山镇拥有工业企业74个,主要为服装、纺织行业,创工业总产值1998亿元。500万元以上企业19家,出口创汇895万元。2010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1.2亿元,同比增长20.25%,其中,规上企业产值10.55亿元,同比增长50.57%,新增规上企业13家。完成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9423.41万元,县华尔奴针织有限公司已竣工投产,针织标准厂房施工图设计和征地报批等各项工作已完成。狠抓节能降耗工作,实现万元产值耗电量685千瓦时,同比下降14.27%。切实抓好粮食生产,完成早稻播种面积6800亩,超额完成县下达任务。做好土地流转工作,共流转土地4000亩,宜一村率先跨区域异地承包508亩土地发展效益农业。金融、通讯、商贸、物流、餐饮、娱乐等服务业快速发展,2010年银行存款余额13.86亿元,比年初增加4.02亿元,贷款余额7.98亿元,比年初增加1.41亿元。房地产业稳步发展,金和广场、华泰大厦已开工建设。 社会事业 2010年社会事业持续发展。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镇复评,“夹缬印染”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“大型彩扎”和“古建木雕”已申报省级保护名录。宜山文化中心初步设计方案已通过评审,正进入建筑设计阶段。创办村图书室2个、村文化活动室8个,宜一村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。生态重统筹,城乡环境日益改善。完成浙江省森林城镇总体规划,新增碳汇林180亩,休闲绿化地20公顷,补种街道行道树529株,珠西村被评为“浙江省绿化示范村”,吴家库、珠后、后洋增、林梁等四个整治村通过县级验收。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和报批工作已顺利完成,城镇污水管网专项规划已获县政府审批,污水管网施工蓝图正在编制中;宜山水厂扩建方案已通过评审,宜山大道二标段及二、三号桥建设已竣工。球新路、环球路、学前街和环城南路道路及桥梁修缮工程已竣工。
一是区位优势,居江南中心位置,东接海域,距离龙巴公路6公里,南靠钱库、金乡5—10公里,西距县城15公里,北邻龙港,两纵一横道路网贯穿宜山,形成公路交通中心枢纽,交通十分便利;二是宜山的群众十分勤劳,人均收入比较平衡,发展的观念、思路得到较大的转变,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很迫切;三是以针纺织业为支柱的产业链已形成,群众比较熟悉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,已成为宜山群众生产、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。 根据这些优势,宜山镇把宜山定位为鳌江流域重要的轻纺织工业基地,按照这个定位,今后几年的工作思路是“构筑两大中心,建成三大板块”。 “构筑两大中心”一是要基本建成温州纺织品制造中心,就是要建成集原料、织造、印染、服装一条龙的集群化的产业体系。二是要基本建成纺织品销售中心,以针织内衣系列为主,形成温州地区较有特色的纺织品物流集散地。 “建成三大板块”,即建成“北城、西工、中商”的城镇形态。“北城”,即以宜山大道建设为重点,实现城镇建设北移,拓展集镇规划,加快城镇化进程。“西工”,即以龙金大道为依托,建成1500亩左右的针纺织两大工业园区,提高工业化进程,使之成为苍南县最大的针纺织工业园区。“中商”,即以老城改造、小商品市场、商贸城建设为突破口,重振宜山商业雄风。 要以创“诚信城镇”为重点,加强对公民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,提高全民整体素质,使“三大文明”协调发展。
|
|||||||||||||||||||||
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